烏泥,因其原礦外觀色澤有時呈烏黑色而得名,原產(chǎn)于黃龍山的四號井、五號井。在四、五號井停采封礦之后,四號井與五號井烏泥在如今也越發(fā)稀少,只有在洑東的鳳凰山甲泥礦與東山礦有產(chǎn)烏泥。
烏泥燒成,窯溫從低到高表現(xiàn)為紅棕到紫灰,再到灰黃,在1300多度時呈紫灰色,非常驚艷。
同樣的,不要覺得泥料名為烏泥,燒成就是黑色的,烏泥燒成的表現(xiàn)并不是黑色,在今天來說,原礦燒成的泥料在不考慮窯變的情況下,是沒有呈黑色的。
烏泥,嚴格來說屬于紫泥的范疇,大部分烏泥都是用來做花盆的。能夠用來制壺的精品烏泥非常稀少,所以我們看到歷史上傳承下來的烏泥壺,寥若晨星,等閑難得一見。
最著名的烏泥壺要屬陳鳴遠大師的烏泥束腰壺,如上圖,這把壺曾經(jīng)在保利秋拍上拍出989萬的高價。
即使是烏泥制作的花盆,傳世的精品價值也非常高,在2011年,西冷印社秋季拍賣會上,一件清代的烏泥黑色堆泥,牡丹雅石四景海棠形盆,以575萬元成交。
現(xiàn)代,精品烏泥更加罕有,尤其黃龍山四號井所產(chǎn)的烏泥,號稱烏泥中的烏泥,經(jīng)高溫燒制之后,烏中泛紫,質樸中隱隱透出紫氣東來的紫砂之韻。不過,市面上仿作的又太多,很多壺友都難以分辨,今天給大家詳細介紹,特別是要注意燒成的表現(xiàn)特點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