袁大頭是民國時期主要的流通貨幣之一,由于它是實物貨幣,介于人們對貴金屬的認可,以及對歷史文化強烈的認同感,民國銀幣成為研究中國近代革命史的珍貴實物和依據(jù)。因此收藏的人不在少數(shù),具有極高的收藏價值。且“袁大頭”的變現(xiàn)能力比較強,這也是藏家看好的因素之一。那么你知道袁大頭版別特征大全嗎?袁大頭目前存世量有多少?
(圖片來自芝麻開門收藏網(wǎng))
袁大頭版別特征大全
袁大頭是民國時期主要流通貨幣之一,“袁大頭”是對袁世凱像系列硬幣的口語俗稱,嚴謹點說叫“袁世凱像背嘉禾銀幣”。其版別眾多,鑄造跨度從1914年至1951年,在中國貿易中影響巨大,地位極高,以下就是袁大頭版別特征大全介紹。
1.“O”記版。即在嘉禾圖案中有“O”形暗記,在嘉禾結帶處呈橫“8”字形,左上方的帶孔中有一極小的“O”形圓圈,而且袁像下巴前衣領未封領,肩章較寬,五星比較凸出。
2.粗發(fā)版。袁頭發(fā)較粗,發(fā)型呈波浪。嘉禾結帶沒有形成縱橫交“8”的結花,右邊一束嘉禾結帶處形成一個不規(guī)則的圓。
3.三角圓版。此幣背面圓字內的“口”字形成“△”形,而其他版別是“開口”形。
4.開口貝版。此幣壹圓的“圓”字內“貝”字最下一橫未與豎筆連接,形成“開口貝”。該版袁像肩章條紋明顯,袁眼中有一從上至下的直線,俗稱“睜眼”,這一特征也是其他版別未見的。
5.加鑄“甘肅”兩字版。此幣系甘肅蘭州造幣廠沿用民國三年版舊模,在袁像左右。民國三年袁大頭背面(三角圓)加鑄“甘肅”兩字,其余與開口貝版相同,鑄量僅數(shù)萬枚。
6.簽字版。此幣甚少見,天津造幣廠試鑄樣幣,并未流通。該幣在袁像右側刻有一豎行英文字母“L.GioRGi”,是在華外籍鑄幣專家意大利雕刻師“魯爾治-喬治”簽名縮寫。
7.“T”字邊、鷹洋邊。此兩種幣均稀見,系天津造幣總廠試鑄樣幣。正、背圖案與流通的一般“袁大頭”相同,僅在邊齒上有區(qū)別,為“T”字形邊或鷹洋幣形邊。
袁大頭目前存世量有多少
《北洋政府時期銀元鑄毀數(shù)目表》統(tǒng)計,至1928年各廠已鑄銀元(袁大頭)約為10.7億元。加上沒有銷毀的清末銀元總數(shù)推算不會超過13億元,因為鑄造新幣特別是作為國幣需要幣制統(tǒng)一,需要回收舊幣改鑄,這也是《國幣條例》規(guī)定銀色90%,而實鑄89%的原因所在,成色高則新幣會被收藏或者私毀而無法流通。
有案可査者數(shù)量約9.9億枚,其他造幣廠在1915年到“廢兩改元”期間,產(chǎn)量最大的是成都造幣廠,但其生產(chǎn)的是大漢銀幣中央政府直到抗戰(zhàn)時才真正控制四川地區(qū)。在袁大頭停產(chǎn)的最終日期上并無定論。奉天造幣廠在北伐成功、全國統(tǒng)一后停產(chǎn);甘肅在1931年(民國20年)以后仍有生產(chǎn)。1949年(民國38年)中期,因通貨極度膨脹,被迫恢復銀本位幣制,云南亦曾生產(chǎn)袁頭大洋約53萬枚,當年9月9日的《中央日報》曾刊載此發(fā)行公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