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,很多人都喜歡上了收藏古錢幣,古錢幣不僅代表中國歷史經(jīng)濟(jì)發(fā)展水平,而且在現(xiàn)在都是不可再生的,所以每枚古錢都有其收藏價值,只是價值的高低與否取決古錢的多少,而且其價值也并非一成不變,隨著時間的流逝,古錢的價值只會越來越高,很多人就看中了這一點(diǎn),因此收藏五銖錢的人也越來越多,五銖錢相比其他錢幣較為容易收藏,且其鑄造年代也比較遠(yuǎn),那么五銖錢存世量多少?真品版別有幾種?
五銖錢存世量多少
五銖錢是中國古代的一種銅制通貨。錢上有“五銖”二篆字,故名。五銖錢是秦漢貨幣史上的一大轉(zhuǎn)折,實(shí)現(xiàn)了中央對貨幣鑄造權(quán)的集中統(tǒng)一。西漢時期的五銖錢,枚重五銖,形制規(guī)整,重量標(biāo)準(zhǔn),鑄造精良。五銖錢輕重適中,合乎古代的社會經(jīng)濟(jì)發(fā)展?fàn)顩r與價格水平對貨幣單位的要求,因而在漢武帝以后的西漢、東漢、蜀、魏、晉、南齊、梁、陳、北魏、隋均有過鑄造,歷時長達(dá)739年,是我國歷史上鑄行數(shù)量最多、時間最長最為成功的長壽錢。
五銖錢真品版別有幾種
武帝五銖
成色年代:公元前118年漢武帝元狩五年(公元前118年)始鑄,含郡國五銖、赤仄五銖、上林三官五銖。面文有穿上半星、穿上橫廓,四決文等不同形式。輪廓深峻、文字精美。
武帝五銖開創(chuàng)了七百三十九年鑄行“五銖”錢的歷史,成為中國古代“銖兩制”鑄幣的主流。
東漢前期五銖
成色年代:公元40年東漢光武帝建武十六年(公元40年)采納馬援建議開始大鑄行。面文特征是“金”字頭較大,“五”字交筆更彎曲,“朱”字頭圓折,豎畫兩頭較細(xì)。鑄造較為規(guī)整。
剪邊五銖
東漢五銖錢成色年代:東漢晚期又稱“鏨邊”五銖或“剪輪”五銖,指邊廓連同部分錢肉均被剪去或鏨切的五銖錢。無外廓,“五銖”二字殘留偏旁。
董卓五銖
成色年代:公元190年。東漢末獻(xiàn)帝初平元年(公元190年)董卓所鑄。無內(nèi)外廓,“五銖”二字夷漫不全,很難辯認(rèn),世譏稱之為“無文”。該錢堪稱我國貨幣史上最劣質(zhì)輕賤之小錢。
直百五銖
蜀直百五銖成色年代:公元214年漢獻(xiàn)帝十九年(公元214年)劉備入蜀后鑄于成都。初鑄錢大而厚重,后鑄逐漸減重,最輕薄者,不足0.8克。面文篆書“直百五銖”,即價值“一百枚五銖錢”。常背鑄或背刻陰文和文飾,也有背鑄陽文,如“為”字或四出文。
蜀五銖
成色年代:公元214-263年。劉備入蜀后鑄,時約公元214-263年。形體小于兩漢五銖,較厚,面背均有外廓,筆畫較肥,銅質(zhì)晦暗。
魏五銖
成色年代:三國時期。魏文帝,明帝皆鑄有五銖,新錢形仿漢制五銖,故稱“魏五銖”。魏五銖輪廓清晰,錢形厚重,邊廓壓金。